官方老師
2022-07-22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
小時候家長常說:“小時偷針,長大偷金”,所以很多家長在知道孩子偷拿家里或者其他人的物品時,都會暴怒,覺得是自己孩子的道德品德出現問題。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教育。
1、不要冠以“偷”的罪名
首先家長不要盲目的給孩子定下“偷東西”的罪名,怎么說呢,孩子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是占有欲在作祟,別人的東西好看,但是自己沒有就拿來,這是無意識的行為,并不是在“偷”東西,甚至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。
所以家長不要一上來就給他們定下偷東西的罪名,父母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導他們,而不是給他們貼上“小偷”的標簽,讓他們感到自卑和委屈。
2、詢問緣由而非審問
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,家長肯定是要去了解緣由過程的,但是此時很多家長被憤怒沖昏頭腦,對孩子嚴加訓斥,用審問的方式讓他交代事情始末,但是這樣會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,孩子們因為害怕而被迫說謊或者大哭。
所以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,用溫和的語氣詢問,了解孩子真實想法、然后再解決問題或者教育孩子。
3、樹立孩子物權意識
孩子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,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東西和別人東西的區(qū)別,沒有物權意識。所以家長要明確告知他們;每個人的物品都是他們自己的,別人沒有干涉、拿取的權利,就像玩具,他可以給你玩,也可以不給你玩,你自己的玩具也是這樣。
家長們也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,讓他們感受自己喜歡的東西丟失的難過與傷心,以此來引發(fā)孩子心中的愧疚心和同理心,改掉偷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!
4、鼓勵孩子承擔責任
有些家長將打罵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,打完之后就沒有下文了,其實這樣并不能讓孩子真正認識到他們的錯誤行為。
當家長第一次發(fā)現孩子偷東西,就必須要求孩子歸還物品并道歉,如果物品已經損壞,孩子也要承擔起賠償責任,讓他們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除了讓他們知道是非對錯之外,還要讓他們清楚事情的后果與處理結果。
1、對孩子開展文化教育。假如孩子“偷”了東西,父母最先要對孩子開展文化教育,待孩子搞清楚自身錯在哪兒以后,和孩子一起“善后處理”:將偷拿的東西送到原來地方或失而復得,讓孩子道歉。對這類事,父母最避諱夸大其詞客觀事實和亂扣帽子。
例如,千萬別罵孩子是“賊”,嚇唬他“即將入獄”等。把孩子遣責為賊,把孩子偷東西當作是借東西而熟視無睹,這二種作法一樣有危害。孩子有偷拿東西的個人行為時,父母應深入分析盜竊的緣故,待人處事地對孩子開展文化教育。
2、以理服人,以情動人。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,要向他表述“有著”、“使用權”和“附屬品”等的含意。告知孩子,什么東西是他自己的,什么是他人的,沒經他人愿意,不可以隨意拿取。要讓孩子搞清楚,店鋪里的東西沒有付費便是他人的,并不是自身能夠拿的;就算是自己家店鋪里的東西也不可以亂拿。
與此同時,父母要讓孩子清晰地了解到“偷”是一種壞個人行為。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對“偷是種壞個人行為”有深刻領會,父母能夠讓孩子想像,假如他人拿了他深愛的東西,他會是啥體會。然后,讓孩子與人為善,了解“偷”會帶來人嚴重危害,不但損害金錢,還會繼續(xù)讓他人難過。
3、塑造孩子的自控能力。在日常日常生活,父母要留意塑造孩子操縱不理智的工作能力。比如,買來孩子要想的東西,父母可以不立刻給孩子,只是告知孩子,當他有好的主要表現時才可以獲得。
假如孩子沒有亂碰大型商場里的東西,父母一定要夸獎孩子的自控能力。最重要的是,父母要在孩子眼前做好表率,變成孩子的模范,不必為占據一些便宜而得意忘形,自身有過錯時要立即填補或致歉,這對孩子產生恰當的社會道德認知能力很重要。
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,父母需要在這張白紙上繪出善的一面,擦去惡的一面,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多點耐心和關愛。以上就是關于小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教育的建議,感謝閱讀!